社区首页 > 文章 >详细

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

DLR001 2019年7月18日 03:06

发掘单位: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隆安县文物管理所

  娅怀洞遗址位于广西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博浪屯的一座孤山上,距离隆安县城13公里。遗址东北面近1公里处是新石器时代大石铲遗存的代表性遗址——大龙潭遗址。东南面1公里是右江,附近有天然水塘,前面是平坦开阔地,自然环境优越。

  该遗址是一处石器时代洞穴遗址。2014年发现,总面积约110平方米,由前洞厅和内洞两部分组成。洞厅为一高大的岩厦,长和宽均在10米左右,洞口朝西,高出山脚23米;内洞长约8米、宽约3米。

  为了为配合广西壮族自治区那文化(稻作文化)研究课题,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于2015年5月至2017年9月对遗址进行连续三个年度的考古发掘,同时对遗址被后人扰乱部分的堆积进行了清理。发现旧石器时代墓葬和人骨,出土文化遗物上万件,取得重要收获。

  发掘概况

  发掘方法 发掘工作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为了了解洞厅不同部位的地层堆积和文化内涵,探明是否存在功能分区,发掘分为A、B、C、D四个区,总揭露面积约50平方米。采用1米×1米规格的探方布控下挖,在自然堆积层内以5厘米为一水平层由上往下逐层揭露。采用全站仪对出土的遗物进行三维坐标定位。对挖出来的土用筛选法和浮选法全部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地收集各种遗物。此外,航拍、三维建模等技术也应用到此次发掘中。

  地层堆积 A区发掘面积近12平方米,深达7.5米,均为旧石器时代堆积,共分为55层。其中第1层至第8层为文化层,出土遗物有打制石制品和水陆生动物遗存及植物遗存;第8层以下只出土动植物遗存。

  B区发掘面积16平方米,深4.2米(未挖到基岩),堆积共分为24层,各层都出土有文化遗物,其中第3层至第4层属于新石器时代,第4层以下属于旧石器时代。本区发现墓葬和用火遗迹,出土大量打制石制品、少量磨制石器、骨器、陶片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

  C区发掘面积6平方米,深1.2米(未挖到基岩),属于旧石器时代堆积,分为11层,其中第1层至第7层为文化层,第7层以下只出土动植物遗存。本区发现用火遗迹,出土打制石制品和动植物遗存。

  D区发掘面积16平方米,深1米(未挖到基岩),堆积分为5层,其中第1、第2层为近现代文化层,第3层至第5层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层。本区出土数量众多的石制品、少量陶片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

  主要发现

  1、发现一座旧石器时代的墓葬,出土一具包括完整头骨在内的人类遗骸。墓葬位于B区北部(T1106和T1206),大部分伸入发掘区(B区)北壁。而北壁剖面是B区最完整的地层剖面,紧靠洞厅岩壁,如果把整个墓葬清完,北壁大部分就被挖掉,剖面就无法保留。因此,我们只好部分扩方,清理墓葬的大部分,一部分仍保留在北壁里面。从揭露的部分看,墓葬开口于第6层下,打破第7、第8层。墓坑大致呈长方形。墓葬保留较多的的人骨,包括头骨和下颌骨以及部分体骨。头骨出土时已破裂为多块,经复原后几乎完整。经14C测年,墓葬的年代为距今16,000多年前。

  2、在旧石器时代地层发现两处用火遗迹。在洞厅中后部扰土层下发现一处大范围的用火遗迹,范围约为3米×4米,厚达10多厘米,部分延伸到C区第2层下。灰土中发现有包括玻璃陨石原料在内的各种石制品、烧骨等遗物。另外,在B区第21层也发现一处用火遗迹,范围为40×90 厘米,最厚近10厘米,里面发现有炭碎、烧骨和石制品。

  3、在B区发现距今16000年前的稻属(Oryza)植物特有的植硅体;此外,在B区和C区还发现距今28000-35000年前的疑似稻属植物植硅体。

  4、出土数以万计的遗物。包括大量的石制品以及少量的蚌器、骨器和陶片;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水陆生动物遗骸及植物等种类丰富的自然遗存。

  石制品是此次出土的主要文化遗物,数量在10,000件以上,包括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其中打制石器占绝大多数。原料多种多样,除常见的砂岩、石英岩、石英外,还有广西地区史前遗址中很少见到的燧石、玻璃陨石、水晶等。石制品种类包括石锤、石核、石片、断块、碎片、工具等;其中石片数量最多,部分石片有使用痕迹。打制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器型细小,多数标本在2-5厘米之间。工具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切割器等,其中刮削器的数量最多。部分工具有使用痕迹。磨制石器很少,种类包括石锛、石斧、石铲、方形磨石和穿孔石器。

  除石制品外,还出土少量的陶片、蚌器和骨器。陶片很破碎,难辨器形,分夹砂绳纹陶和素面陶两种。蚌器打制而成,器形只有蚌刀一种。骨器只有骨锥。

  动植物遗存丰富。动物包括数以万计的水陆生动物骨骼和牙齿,其中通过筛选和浮选后获得的小动物遗存占了很大一部分。

  年代与分期

  遗址的年代初步推断为距今44,000-4,000年。依据地层的叠压关系、出土遗物的特征以及现有的测年结果,文化遗存大致可以分为四期。

  第一期,旧石器时代。石制品均为打制的,未发现穿孔石器和蚌器。年代距今44,000-30,000年。第二期,旧石器时代。石制品均为打制的,出现打制的穿孔石器、琢打而成的方形器和蚌器。年代距今25,000-20,000年。第三期,旧石器时代。石制品和第二期基本一样,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蚌器数量增多。年代距今16,300-16,200年。第四期,新石器时代。除打制石器外,新出现磨制石器、方形研磨器和陶片。年代距今约5,000-4,000年。

  收获和意义

  岭南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的文化类型 娅怀洞遗址堆积深厚,文化内涵丰富,遗物众多,延续时间长,包含了新、旧石器时代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且以1万年之前的文化遗存为主。出土的文化遗物绝大多数属于旧石器时代细小的打制石制品,石器总体上属于石片石器工业系统,这与岭南地区以往发现的打制石器属于砾石石器工业形成鲜明对照,应属于岭南地区晚期旧石器文化中一种新的类型。这对于研究岭南及东南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行为及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填补了右江流域史前文化缺环 发源于云南的右江,其流域内发现了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存。但旧石器时代除了早期文化特征明显、年代比较清楚外,中晚期文化一直模糊不清,存在缺环。而娅怀洞遗址出土大量具有确切层位、年代距今44,000至10,000多年的文化遗存填补了这一缺环,进一步完善了广西史前文化序列。

  中国新发现的晚更新世人类化石和墓葬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墓葬及人类化石在我国发现很少,而且多缺乏确切年代。娅怀洞遗址发现的墓葬是继山顶洞人墓葬后在我国发现的第二处旧石器时代的墓葬。而墓葬中的人骨经专家鉴定同属于一个个体,这是岭南地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具有确切地层层位和可靠测年的完整人类头骨及体骨化石,这对于研究晚更新世晚期早期现代人群的多样性、人群的迁徙与交流以及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埋葬习俗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发现世界最早的人类利用野生稻资源的证据 大量的考古证据揭示,栽培稻的驯化和稻作农业的起源起始于距今10,000年前后,这应该是人类对野生稻资源长期利用的结果。此次在娅怀洞遗址发现了距今16,000年前的稻属植物植硅体为研究古代人类利用野生稻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探索栽培稻的驯化过程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

  华南及东南亚地区晚期旧石器文化的标尺 广西是连接东亚和东南亚的重要通道和两地史前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走廊。考古发现表明,至少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以砾石石器工业为传统的中国南方地区出现了以小石器组合为特征的石片石器工业。细小石器组合在东南亚大陆旧石器遗址中也有一些发现。娅怀洞遗址出土的这套细小石器不仅在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南北方文化的关系增添了新的资料,而且该遗址几万年连续的地层堆积及丰富的文化遗存将成为研究华南及东南亚地区此类遗存的重要标尺。

 
  
▲ 地层剖面(A区北壁)

 
  
▲ 磨制石器(第四期)

 
  
▲ 墓葬(M1)

 
  
▲ 人头骨化石

 
  
▲ 用火遗迹

 
  
▲ 玻璃陨石制品(第二期)